在《“影响力” v.s. “营销”》里我有提到:
“营销”是你去找别人,而“影响力”是让别人来找你。
对于早期的开源项目来说,让别人来找你,远远好过你去找别人。如果未来想要通过产品驱动增长 (PLG) 的模式来拓展业务,这一点就更加要牢记了。
很多人并没有意识这点。他们往往会非常重视已有的人脉资源,希望早期通过人和人之间的链接来为项目获得最初的用户。这是一个好办法,但它只能作为补充手段。调研,评估,使用一个新的软件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,人与人之间虽然有交情,但交情未必能到那个份上。除非,你刚好解决了一个他正在烦恼的问题。但这种情况下,你们之前有没有交情有什么关系呢?只要他知道你在做的项目不就行了?
开源项目的“影响力”,就像水面上的波纹:它是逐渐扩散的。可以通俗的把“影响力”理解为有多少陌生人知道你在做的事情。越多陌生人知道,影响力就越大。而如何让陌生人了解你在做的事情,就是构建影响力的过程。
“影响力”扩散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有一个过程,“影响力”的传播需要时间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传播是需要消耗能量(时间、精力、金钱等资源)的,而开源项目团队在早期通常资源比较有限,必须做出合理的规划,来最大化资源使用的效率。
一般有两种思路,打造爆款和细水长流。打造爆款的优点在于能迅速积累初期的传播势能,吸引一批种子用户。但“爆款”的出现有比较大运气的成分,很难复制。因此如果决定做“爆款”,需要不断尝试,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勇气。而且爆款成立的一个隐含条件是,所传播的东西能很容易的被人用起来,这样才有可能在原先传播的过程中进一步叠加新的口碑传播,真正的“爆”起来。因此“爆款”多见于 2C 的场景,因为一套拿铁配煎饼果子,一杯奶茶,一个冰淇淋,这些每个人都能用到,都能评论两句。
项目早期能不能达到较高的易用性?项目团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评估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么就要考虑另一个传播上的问题——互联网上的一次传播(比如一篇文章,一段视频)一般只能维持 3 天。一旦过了 3 天,“爆款”所能获得的关注会断崖式下降,接下来它会以获得自然流量(长尾流量)为主。
一方面要靠运气,另一方面传播周期有限,为了让“爆款”的效果最大化,很多项目团队会选择在科技媒体上做投放。但国内科技媒体的宣传成本十分的高昂,而最终的效果其实还是依靠你提供的内容本身。所以做“爆款”的综合成本非常的高。
这同时也会带出一个难解的矛盾,项目的操盘手很容易受到责难——钱花了这么多,效果却不明显。“爆款”靠运气,那换个运气好的运营,可能是会有点效果的。但我们又如何考察运气这件事情呢?
未完待续